故事异常凄美,来自一个女人的亲身经历,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
静秋是个漂亮的城里姑娘,因为父亲是地主后代,家庭成份不好,文革时很受打击,一直很自卑。静秋和一群学生去西村坪体验生活,编教材。她住在村长家,认识了“老三”。老三喜欢上了静秋,很喜欢,静秋怕他欺骗她,起初常常躲避。英俊又有才气的老三是军区司令员的儿子,却是极重情谊的人,甘愿为静秋做任何事,给了静秋前所未有的鼓励。他等着静秋毕业,等着静秋工作,等着静秋转正。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那时候,1976年,老三他还很年轻。
这个在今日看来匪夷所思的举动,在当时算是“创新”了,因为“教育要改革”嘛。“文化大革命”前使用的那些教材,都是封、资、修的一套,正如伟大领袖毛主席英明指出的那样:“长期以来,被才子佳人、帝王将相们统治着”。“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虽然教材一再改写,但还是赶不上形式的飞速变化。你今天才写了“林彪大战平型关”,歌颂林副主席英勇善战,过几天就传来林彪叛逃、座机坠毁温都尔汗的消息,你那教材就又得变了。
静秋觉得自己三颗心放下两颗了,因为她没跟老三同房,没跟他睡觉,就是不知道做过夫妻的事没有。但她不敢再问了,再问,大嫂肯定要怀疑她了,一个女孩子,怎么这么关心这些事?第二天,静秋就厚着脸皮问教改组的几个人借钱,说是为母亲买冰糖急需的。已经到了快回去的时候了,大家身上都没剩下什么钱,李师傅和陈校长两人凑了18块钱,借给静秋了。
五月份的时候,端芳又到K市来了一次,这次带来了一些山楂花,红红的,用一张很大的玻璃纸包着。静秋一看就知道是老三叫端芳送来的,端芳也对她挤眉弄眼,但两个人当着静秋母亲和妹妹的面,不敢说什么。等到静秋送端芳到长途车站去的时候,端芳才说:“是老三叫我给你送来的。”
老三生前把他的日记、写给静秋的信件、照片等,都装在一个军用挂包里,委托他弟弟保存,说假如静秋过得很幸福,就不要把这些东西给她;假如她爱情不顺利,或者婚姻不幸福,就把这些东西给她,让她知道世界上曾经有一个人,倾其身心爱过她,让她相信世界上是有永远的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