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节俭是一种美德

成功新华/著

  节俭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有教养的体现,也是一个公民不可或缺的品质。有些人把那种因快速致富而穷奢极欲的人看作是一种肤浅,是“暴发户”的心态,他们恨不得把钱都贴在脸上。而在发达国家,拥有亿万家产的富人穿戴普通服饰在超市中挑选廉价商品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即便是请客吃饭,众所周知,西方人的菜单也很简单,往往就是一道主菜,配一点小菜和甜点。而我们请西方人吃饭,若是客人对中国不了解的话,看到满桌的美味佳肴,往往受宠若惊,还以为是受到了什么特殊的礼遇。殊不知,这只是中国人招待客人“很普通”的方式。

  我们来看看我们伟大的革命领袖们是如何节俭的吧:

  毛泽东的节俭

  1990 年 10 月,原在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在清理毛泽东的遗物时,偶然发现一堆尘封的纸张,竟是毛泽东一家的生活账。其中有日常杂费开支表、生活费收支表、物品分类账等。最早的时间为 1952 年,最晚的止于毛泽东逝世后的 1977 年 1 月。这些账目上面每个都有原中央警卫局长汪东兴的签字。

  此账之外,还专有一个日常杂费开支表,其中包括毛泽东买书、孩子的衣物、生活用品、老家亲友来访在京的花销及往返路费、江青看戏和买唱片及摄影方面的花费。在生活费用开销上,毛泽东很注意节约,月收支不平衡,他就找工作人员来询问查对,叮嘱要注意节约。

  最令人有所感触的是账上明标的液化气钱,尽管仅 9.6 元,也让人肃然起敬。住在中南海,公家的什么不能用,连个人用的液化气都在账上,你不能不承认,毛泽东在生活上对自己的严格约束。

  这些家庭生活账,已被国家文物鉴定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毛泽东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 73 次、穿了 20 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上世纪 60 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毛泽东爱吃小鱼小虾,爱吃肉皮,他没有补过钙,吃得很简单,有时毛泽东的警卫说:“主席,加点菜吧。”

  毛泽东说:“我吃这个很好了,很多人还吃不饱饭哩。中国不缺我毛泽东吃的,但如果我拿了国家的钱,部长们、省长们、村长们都可以拿。”他用自己的行为形成了廉政的作风。他没有一杯茶是不付钱的,吃的用的,都是照价付款。困难时期是怎么度过的 ? 跟老百姓一样。他不吃肉,有一次上了点肉,毛泽东发脾气。毛泽东也有供货本,布票、油票,北京市民是多少,毛泽东就是多少。他的粮食定量 17 斤,如果有余下,就给孩子们补贴。为什么困难时期能度过,毛泽东就是这样过来的,这就是人民的领袖。

  周恩来的节俭

  周恩来总理的一生,都是在简朴的生活中度过的。不论是在长征途中,还是在抗战期间,抑或是在建国后,他的生活都是非常俭朴。

长征途中,在毛儿盖,警卫员把两件单衣中间放上羊毛,做成了一件毛夹祆。周恩来穿着它走过草地,完成了长征,一直走到陕北,坏了缝,破了补,就是不肯换一换。

  抗战期间,周恩来作为中共代表团的全权代表,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工作。当时,他有一条藏青色的哔叽裤子。这条裤子磨得光光的,但因为它没有补丁,所以,只有出席会议或会见客人时周恩来才舍得穿它。

  一天,工作人员发现这条裤子已经磨得毛了边,就劝他买条新的,并说:“国民党官员们都穿的是崭新的高级毛料服装,您经常跟他们打交道,穿得太破多说不过去呀 ! ”

  周恩来听了这话,严肃地说:“我们是共产党、八路军,怎么能跟他们比呢 ? 他们的钱是剥削劳动人民的,我们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怎么能增加人民的负担呢 ? 要比,和解放区的同志们比。他们穿着粗布衣裳在前线流血流汗,我们这里的条件好多了,穿得干干净净就行了。”

  后来,周恩来把磨了毛的裤脚挽到里面,贴上一块布重新缝好,又继续穿着它参加会议,迎送宾客。

  解放后,国家的经济形势比战争年代大有好转,但周恩来的日常生活还是照样节俭。他惟一的一套睡衣,还是他在 195( 年出访苏联时买的。睡衣的颜色褪了,并补了补丁,他仍舍不得换掉,一直穿着,直到去世。

  他的洗脸毛巾彻底用坏后,就用来作洗脚毛巾。当磨得太光滑,不再适合作毛巾时,就用作擦鞋布。周恩来身为总理,除绝对必要开支外,从不随便花国家一分钱。

1961 年春节期间的一天,周恩来和邓颖超请几个侄子来家中吃饭。饭桌上只有两素一荤,一碗菜汤。而其中那盘荤菜还是专门为第一次来家中看望他们的侄子周保章加的。

  吃饭时,端上来四个用杂粮做的窝窝头。周保章认为自己年轻,理应吃粗粮,便伸手去拿。谁知,邓颖超却用筷子把他的手拨开了,慈祥地对他说:“这是你伯伯和我的,你是客人,吃米饭吧 ! ”

  事后周保章才了解到,伯父、伯母在困难时期一直带头严格执行粮食定量供应制度,粗粮是他们的主要食物。

  周恩来总理刚搬进中南海时。他的新居年久失修,墙壁变黑,柱子已破裂,地面潮湿,窗户有许多洞,他和邓颖超在寒冬就用报纸把洞堵起来。

  有关部门建议他修缮一下,他总是拒绝,所以他身边的工怍人员不得不趁他出国的机会,才对他的房屋作了改进。

  周恩来为了革命事业,给自己和身边工作人员规定了“三不沾”——“私人的事不坐公车,不沾国家的便宜;亲属来机关宋亲,就餐自己买票,不沾集体的财富;不得以总理的名义接待或收受礼品,不沾机关和个人的利益。”其人格风范受人尊敬.

  邓小平的节俭

  “一苏大会”在瑞金召开时,邓小平担任瑞金县委书记,币那条成色好点的灰哔叽裤子一穿就是几年,裤脚边早已磨破了。身边人员觉得他穿着破裤子参加隆重的开幕典礼不雅观执意给他买几尺布新做一条。他拒绝说:共产党人开会不是比穿新衣,而是讲究个干净整洁,裤脚破点没啥子关系 ! 邓小 { 当年洗脸的毛巾,用了年余依然完好,而别人用了一段时间就破破烂烂。人们向他讨教诀窍,他总是这样演示窍门:你们洗脸时都是两手用力拧毛巾,毛巾的纤维容易断;我洗脸时却用两手挤干毛巾的水,毛巾的纤维不容易挤断,当然耐用 ! 领导人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默默感染和教育着人民群众,在中央苏区迅速形成“节省每个铜板支援革命战争”、“每人每天节省一把米支援红军”的浓厚风气。

  伟人都有过人之处,不仅表现在建立丰功伟绩上,而且体现在保持高尚情操上。生活简单,崇俭戒奢,是邓小平一生的美德。令人特别敬重的是,这种美德不仅产生于艰难困苦的战争年代,而且出现在物质丰裕的改革建设新时期。邓楠深情回忆父亲与家人一起吃饭的最大嗜好,“喝碗稀饭,吃点咸菜,他觉得特别满意。他总说,稀饭是好吃的东西,你们不懂。他最爱喝的粥是绿豆粥。”在《世纪伟人邓小平》展览期间,有这样一个细节格外感人:邓小平逝世后,警卫秘书张宝忠走到锅炉房,想把邓小平的内衣烧掉,然而泪水一下子蒙住了他的双眼。他跟随小平同志几十年,不知道老人家的许多内衣上竟然有这么多破洞。

  毛主席困难时带头不吃肉,周总理穿百衲睡衣,朱老总穿补丁布鞋,邓小平喝绿豆稀饭。说实话,光靠他们这些节俭省不下几个铜板。国家再穷,领导人穿衣吃饭的花消还是足够的。伟人节俭,是在彰显一种精神,倡导一种作风.,引领一种风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语说得好:“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领导人大手大脚,浪费铺张,社会势必盛行奢靡之风。

  邓小平曾这样严厉告诫:“今天的问题复杂得很,仅靠几个章程、几个法令、几个办法办事是不行的”;“节约也要有积极性,如果没有地方的积极性,就不可能节约,就要发生浪费。'他的批评直指要害, 节约不能靠命令主义,搞形式主义,而要从上到下积极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

  节俭也是一种公德,需要大家去维护。节俭看似小事,但在各方面的影响却非常大。节俭并不是某个个人的私事,它影响着社会中的每个人,影响社会风气的转化,节俭也是社会公德的一种表现。崇尚节俭对个人来说,既是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一种文明行为;崇尚节俭对社会来说,则是一种文化,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

  培养节俭美德,既是创建节约型企业的需要,也是企业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需要,更是一个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关 闭
Copyright © 2003 Jinluo.Cn.All rights reserved.